并购:印度的农作物保护领域
向下滚动阅读
作者:CS Liew
Pacific Agriscience 公司董事总经理
2022年,中国和印度仿制药出口额均创历史新高,两国分别出口$110亿和$54亿。
当时,世界刚刚摆脱新冠疫情。2021 年疫情导致物流中断,2022 年初又爆发乌克兰战争,引发了农作物投入品的恐慌性抢购。
疫情期间,中国还进口大量粮食储备,进一步以不可持续的方式推动了粮食出口国对农作物投入品的农业需求。
然后,2022/2023 年冬季的完美风暴开始袭来——中国国内和全球的后续恐慌性购买并未实现,导致制造商层面的价格暴跌。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浮现。
上述 2020-2022 年的市场利好事件掩盖了中国和印度原药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过去二十年,中国一直在大规模快速地增加产能,而印度在过去十年才开始增加产能。印度原药制造商的数量现在约为 125 家,而十年前,这一数量约为今天的一半。就中国而言,为了控制污染,政府一直保持或减少制造商的数量。然而,现有工厂产能的大幅增加,以及授予更多化合物生产的新许可证,导致了产能过剩。
印度化工和生物解决方案行业约有一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更多的工厂正在规划和建设中。产能过剩可以归因于以下五个原因。
1. 许多新参与者和制剂厂商成为原药生产商
印度当局已颁发了许多新的制造许可证。截至 2020 年,共有 2,403 家公司获得许可证。许多制剂厂商也渴望成为原药制造商,其中一些已经做到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希望朝这个方向发展。
2. 生物制品的进入门槛较低
在生物解决方案领域,全球需求、所需投资水平低以及印度政府推动减少本国化学足迹等因素推动了创新者和制造商数量的增长。
但实际上,印度农场层面的需求增长并未与供应同步。该国农场规模相对较小,因此推广这些生物解决方案并不容易,因为这些解决方案需要在农场和经销商层面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此外,土壤本身需要为生物制剂的引入做好准备,以便其发挥作用并茁壮成长。与巴西不同,巴西的土壤条件和大规模农场规模使其在最近 4-5 年内实现了 40% 的复合年增长率。
3. 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口号
莫迪政府推动印度工业化、创新和制造业的发展,到2025年使印度成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目前为3.7万亿美元),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鼓励和动力。
4. 中国+外国买家的愿望之一
在过去十年中,国际仿制药买家强烈希望从中国采购多元化产品。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生产和供应时常不稳定,例如突然出现能源短缺,导致供应管制或搬迁,反污染措施导致工厂停工,以及投机性交易行为导致价格不稳定。此次疫情导致供应和物流中断,也让人们意识到必须提高供应链的弹性。
近来,中国与美国、欧洲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也促使中国希望从印度购买更多产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是否有一天,一些中国制造商会将一些最后阶段的制造转移到印度,以克服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鉴于印度拥有农药制造专业知识和生态系统,这确实是有可能的,但当然,印度政府必须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允许印度农药企业参加两次大型中国农作物投入品博览会,但中国企业没有获得进入印度做生意的签证。
5. 后向一体化取得一些成功
随着印度制造商进行更多技术创新,并能够令人信服地展示出向后整合以减少对中国中间体的依赖,中国+1将获得发展势头。在过去两三年里,一些财力和技术实力较强的印度制造商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滞后要求印度进行整合。以下四点说明了原因。
1. 印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尽管印度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如中国那么严重,但人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有能力建造大型工厂并大量生产任何化合物,这是他们相对于印度制造商更具竞争力的优势。话虽如此,印度的问题确实反映了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如果印度不尽快进行并购或整合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农药企业,那么就会出现空荡荡的农化工厂,就像印度现在空荡荡的商场一样。这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正在与中国和印度的大型竞争对手争夺国际市场准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 生物解决方案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注入以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
如前所述,农场规模较小,因此很难接触到农民。因此,这就增加了营销和推广的成本。总之,我经常说,对于一家生物解决方案公司来说,在创新和生产方面投入200-300 万美元,在市场开发和推广方面就需要投入数倍的资金。正如您所看到的,全球生物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成功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即几乎所有这些公司都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和主权基金的大量投资。
3. 进入印度作物保护市场的原因
印度企业欢迎外国公司以股权合作伙伴的身份进入日益增长的印度农作物保护市场,并欢迎印度生物解决方案开发技术。政府大力支持在农业领域更多地采用生物解决方案。生物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估计约为10 亿美元,其中包括价值3亿美元的生物刺激素和价值8亿美元的生物农药,其余为有机肥料,但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尽管生物农药行业已经挤满了大约 1,000 种已登记的产品,但随着更多不允许化学残留的农产品出口的推动,需求将继续增长。
印度作物保护市场目前的价值超过70亿美元(包括出口)。
印度是全球第四大农药消费国,年复合增长率达 8%,而世界平均水平仅为 2-3%。印度每公顷农药的消耗量非常低,为 0.6 公斤/公顷,而中国每公顷农药的消耗量为 13 公斤/公顷。因此,市场增长空间很大。
那些能够带来全球销售网络、金融投资、良好技术和产品以补充印度合作伙伴的人将是最合适的人选。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通过与印度人建立股权合作伙伴关系来增强自己的内部能力也是一个机会。这适用于生物解决方案和化学领域。
4. 供应链中的债务和收款问题导致更多的财务压力
印度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国内也面临障碍,因为印度市场普遍存在债务和税收问题。因此,如果追逐海外市场很难,那么追逐国内市场也同样困难——这是一种进退维谷的情况。
需要进行海外收购以获得市场准入
当然,只有实力雄厚、财务状况良好的工厂或参与者才可以进行收购,而且必须这样做。几十年前,UPL 就率先进行了收购。
收购优质海外经销商是其中一种方式。全球各地的经销商的产品组合并不缺。因此,仅仅用纯正、无差别的仿制药敲开他们的大门是行不通的。
投资海外产品登记以加强海外合作公司的产品组合是有帮助的。这在接触和敲开进口商的大门时提供了更好的价值主张。要获得立足点,以自己的登记和品牌进行销售需要一些杠杆。提供一些专有制剂甚至新颖的应用技术将带来必要的差异化,以更好地竞争。这意味着在纯过期专利产品农化企业和拥有农化+生物制剂的企业之间,后者将获胜。纯化学企业需要收购拥有所需产品和技术的企业,无论是来自印度国内还是海外。
印度的并购状态
印度农作物保护产品制造业在过去十年中发展迅速,导致产能过剩。再加上需求增长滞后,国内外都需要整合或并购。
在国内,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参与者可能无法生存,可能需要被实力较强的参与者接管。在海外,有能力的参与者需要收购优秀的分销商以获得市场准入。还需要进行收购以加强新产品和技术的供应,以创造成功所需的差异化。外国公司通过收购参与不断增长的印度市场也有充分的理由。因此,印度作物保护领域的并购是双向的。•
CS Liew 是新加坡 Pacific Agriscience 公司的董事总经理。过去 8 年来,CS Liew 一直非常活跃于并购活动,通过他自己于 1999 年成立的农化贸易和营销公司 Pacific Agriscience 促成了农业投入品领域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