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二氧化碳研究提高产量
德国农化公司 巴斯夫植物科学 和 植物研究所 科隆大学已经开始了一项植物生物技术合作,重点是提高大豆、水稻和油菜等作物产量的植物性状,并提高它们对寒冷、干旱或盐碱化等不利环境条件的耐受性。合作包括许可和研发协议,由双方谈判达成 普罗文迪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大学的专利营销公司。 PROvendis 专利与许可主管 Jürgen Walkenhorst 博士评估了植物研究所的发现是否可以在技术转让之前获得专利并可能用于商业用途。
植物研究所的 Ulf-Ingo Flügge 教授和 Verónica G. Maurino 博士与巴斯夫植物科学合作,致力于优化全球主要作物的能源生产。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 (CO2) 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例如淀粉),许多植物并未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某些类型的植物,如玉米,能够通过额外的代谢过程使用更多的二氧化碳。当前研究项目的目标是将这种生化机制转移到其他植物。科隆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对一种试验植物进行了基因改造,即所谓的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由于插入的基因,植物产生特殊的酶,确保植物使用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产生更多的生物质。
“我们发现的商业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产生更多生物量的植物也提供更高的产量,”Flügge 解释道。 “我们很高兴与巴斯夫植物科学合作,我们打算将我们的研究结果转移到关键作物上,”研究人员补充道。在另一个项目中,他的团队还能够降低植物的压力敏感性。已经鉴定出使拟南芥能够在非常咸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的基因。
“高产植物是提高农业效率的关键。我们将进一步开发科隆大学的有前途的发现,旨在将高产植物推向市场,”巴斯夫植物科学技术管理副总裁 Jürgen Logemann 博士说。将植物生物技术创新推向市场的时间表大约需要 10 年。合作的财务细节尚未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