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潜在)大型合并的影响:中国化工和中化

“Every layer in the international agrichemical supply chain needs to put on their thinking caps to figure out new strategies and seize opportunities that open up in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 where size and efficiency matter as much as innovation.” –C.S. Liew

有消息称,中国的两大国有化工集团中国化工和中化已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开始了一项合并计划。据报道,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销售额达 $1000 亿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从而有效地与许多国际化工企业相抗衡。

The two conglomerates have denied that such a merger plan exists. But going by the saying, “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 let’s assume that they will proceed to merge after the Chem China-Syngenta deal is closed in 2017 and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wave of mega-mergers of their international peers.

潜在的影响

我将把我的讨论集中在非专利农药领域,而不考虑它们各自的石油、化肥和工业化学品业务。我还假设中国化工对先正达的收购将在 2017 年年中完成。(请参阅我 2016 年 2 月的文章,“中国化工与先正达的交易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两个集团各自的农化子公司及其各个制造实体的主要产品如下:

 

         中国化工中化

 

安邦(乙烯利、噻嗪酮)*沉阳科创(烯草定、烯草酮)

沙隆达(百草枯、草甘膦)扬农(拟除虫菊酯、麦草畏)

安徽科利化(烟嘧磺隆、嘧菌酯)

江山(草甘膦、酰胺类除草剂)

* 与先正达、巴斯夫、富美实和拜耳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致研发专业

由于此时两者都是普通农化生产商,因此在新化学合成方面对研发专业的影响不大。话虽如此,中化确实有一个名为沉阳化工研究院(现更名为沉阳中化农用化学品研发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但在开发具有任何市场意义的新分子方面取得的成功有限。这些资源匮乏、经验不足的化学研究实体几乎不可能与拜耳、先正达、陶氏、杜邦和巴斯夫等巨头竞争,为国际市场开发新的重磅炸弹。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无疑是对这一事实的认可。

鉴于我认为中国化工与先正达的合并已成定局,这两家中国企业的合并将对供应链产生一些重要影响。

首先,不仅仅是中国化工,这两家中国仿制药生产商都将受益于先正达和安道麦强大的分销网络。交叉销售和产品捆绑将是一种诱惑,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中化、中国化工以及安道麦和先正达组成的规模大幅扩大的集团将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总体而言,与每个实体孤立运营相比,它们将获得更大的总市场份额。

其次,无论是在这两家中国企业集团拥有和运营的现有制造设施中,还是在其受制裁的中国其他制造商中,先正达的专利到期产品组合都将受益于在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这反过来将使该集团能够更有效地与其全球研发主要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第三,剩余的研发专业,或者新合并的研发专业,将不得不做出反应并对抗这个合并的群体。他们将在中间体或工业级农药和制剂的采购方面与合并后集团的竞争对手保持一致,以平衡后者在市场上的实力。他们将需要更多地了解任何潜在的控制供应和定价的企图,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阻止和打击它们。

 

致中国仿制药生产商

传统观点认为,他们的中国仿制药生产商将失去大量业务,尤其是在中国以外的业务。如果合并后的集团在国际上占据太大的市场份额,将导致其中国竞争对手的客户要求更低的价格以保持竞争力。它会压低价格和价值,不利于任何人的长期利益。我的看法是,合并后的集团将专注于增值复合配方,并利用这些来提高整体利润,而不是在单一活性配方中积极正面竞争。

确保合并后的集团的其他中国生产商将继续享有市场份额的另一个方面是,后者由个体企业家拥有和经营,与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大象化”决策过程相比,他们更加灵活。这种弱点已经在中国化工的至少一个现有实体中显现出来,他们在关键产品上失去了领先地位,而且关键人员也流失给了私营部门的竞争对手。

此外,任何涉及国有单位和收购的国际实体的管理实践合理化、合并和协调的尝试都将极具挑战性。为了技术和管理专业知识的转移以及商业文化的交流而将国际经理人安置到中国实体的尝试将面临当地经理人的抵制,他们的报酬只是国际经理人收入的一小部分。嫉妒和公司政治将盛行,并在此过程中吸走宝贵的资源。

因此,总的来说,担心这样一个合并后的集团会对竞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是没有根据的,至少在中短期内是这样。

 

致印度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竞争对手

这个扩大后的合并集团将给他们的印度竞争对手带来更大的挑战,而不仅仅是削弱他们在英语语言和长期国际商业经验方面的比较优势。印度人在理解中国人仍在努力解决的注册数据生成需求方面的优势也将被削弱。正如我所提到的,随着 Adama 和 Syngenta 进入合并后的集团,中国人将很快克服这些相对于印度人和其他国际二线竞争对手(即非研发跨国公司)的弱点。

印度制造商和非研发跨国公司确实从中国制造商那里购买了大量的非专利农药中间体和原药级农药。如果有任何在中国没有广泛生产的中间体和工业级农药,合并后的集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定价和供应进行某种形式的控制。请记住,与西方国家和市场相比,中国的反竞争法并不那么强大。

 

致世界各地的分销商和经销商

对于那些与合并后的集团有业务往来的人来说,他们将不得不应对来自集团各个实体的产品捆绑和交叉销售的更多压力。

竞争对手需要意识到失去市场份额的可能性,并及早采取措施捍卫它。他们需要与具有创新精神并能够为他们带来差异化产品的供应商保持一致。

他们还需要更认真地参与并购,以便在当前的大型并购浪潮推动的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更有效地运营。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的服务过度,全国经销商太多,任何特定农业乡镇的经销商也太多。毫无疑问,制造业层面的大型合并浪潮将使并购趋势和热情渗透到世界各地的分销商和经销商。这些经销权和经销权的创始人中有许多人年事已高,并且在过去几年因工作太辛苦而回报太少或回报率降低而感到疲倦。他们为合并和收购做好了心理准备。

需要在分销商和零售商层面进行这些收购的将是那些供应商/制造商,无论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仿制药公司,还是二线跨国公司,如 FMC、Nufarm、UPL、Arysta/Chemtura(现在属于 Platform Specialty) ) 和一些日本玩家。除了配方创新外,他们都没有进行任何大量的研发。他们需要获得更好的市场准入。他们需要更接近最终用户。否则,目前的零售商集团(例如澳大利亚的零售商集团)几乎都拥有自己的仿制药自主品牌,并有自己的标签和注册,这将使它们在新的商业环境中完全无关紧要。

 

致农民

无论他们是否知道或不了解,他们都将从合并后的集团购买和使用更多产品。或者至少,他们这样做的压力无论如何都会增加。这是否意味着更少的产品或品牌选择,更糟糕的是,更高的价格?

根据我之前所说的,在两家中国企业集团合并之后以及国际大型并购之后,竞争将依然激烈。他们的中国竞争对手将采取反制措施,以在新的商业环境中保持相关性。国际和印度竞争对手也将如此。

确实会推高农民的价格,并减少他们在品牌方面的选择,是在分销商和经销商层面出现一波又一波合并的日子。

 

结论

  • 传言中的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的合并迟早会发生,可能早不宜迟。当前国际层面的大型合并浪潮要求这种情况向前发展。
  • 国际农化供应链的每一层都需要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找出新的战略并抓住新商业格局中打开的机遇,在新的商业格局中,规模和效率与创新同样重要。灵活的公司将生存和繁荣,但不幸的是,有些公司将因当前市场的巨大变化而变得无关紧要。
  • 当前的大型合并浪潮将刺激分销商和零售商层面通过并购进行长期拖延和必要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