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指数:中国及其农化行业的转型

编者按:特约撰稿人 David Li 在其月刊中简要介绍了当前中国农用化学品市场上主要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价格趋势,详见 中国价格指数.下面他还概述了为什么像 Nutrichem 这样的农业化学公司能够很好地利用中国向科技型社会的转变。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月 13 日闭幕。一个重要的亮点是中国组织结构的改革方案。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重新组建科技部,通过全州系统管理科技创新链条;二是成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中国正在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体系深度融合。建立支撑科技的生态系统是强国之基石。这一组织变革将是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转折点。

中国将从“资源加工制造基地”转变为“创新型”社会,这为政府高层的技术官僚、中国的基础研究人员和创新驱动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023 年 2 月,随着 COVID-19 限制措施的解除,中国复苏的韧性非常明显。总体而言,中国从服务业到制造业正在逐步恢复活力。但受海外市场需求低迷影响,受到2022年上半年采购的 长鞭效应 2022 年上半年的采购。因此,海外采购经理在 2023 年非常谨慎。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制造业 PMI 明显回升,市场需求正涌入中国供应——这取决于产品。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就中国农药行业而言,由于中国具有供应链优势的产品产能过剩,价格战一触即发。印度的供应对中国农药供应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农化企业积极布局新型人工智能,研发投入高。中国科技型农化企业,以 颖泰生物为代表, 公司战略和内部治理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在三年的 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 “变革管理”正在中国农化行业形成一股新的风潮。

2023年3月24日,颖泰生物公布了其2022年年度财务业绩。 2022财年,公司营收超过81亿元人民币(约合$11.7亿美元)。这意味着与 2021 年同期相比,收入增加了 11.39%。引人注目的是,2022 年归属于公司上市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118.11%。加权平均净资产回报率达到 19.56%。可以说,颖泰生物在2022年有着亮眼的表现。”

公司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除了努力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外,还得益于“研、产、供、销”一体化协同战略。保原料供应,稳产能输出,整合深化营销战略。

以提高产品毛利率为核心,制定动态保障产品利润空间的决策、降本增效,这是让公司业绩突破历史新高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颖泰生物可以在2022年取得这样的业绩增长?在疫情冲击下,颖泰生物增长的秘密是什么呢?

颖泰生物作为中国农药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其根本竞争优势主要有四点:

  1. Nutrichem 拥有相对均衡的多产品线。主要在三嗪酮类除草剂、二苯醚类除草剂、酰胺类除草剂以及其他重点杀菌剂的新工艺方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农药行业的周期性,多条产品线可以抵御市场风险对公司业绩的不确定性。对于Nutrichem而言,“以产品和财务绩效为导向”的经营战略是其成功的基石。
  2. Nutrichem 将贸易产品与自产产品相结合,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农化全产业链整合的背景下,Nutrichem从轻资产业务模式向科技投资业务模式进行了决定性转变。通过其专业的业务团队,它已经能够将其投资组合的价值充分转移到B2B下游客户的供应价值链中。其优势项目的落地投产,可以为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发出积极的信号,在中国构建坚实的供应保障。积极的互动为客户满意度带来了额外的竞争优势。 Nutrichem此前受江苏连云港“响水事件”的影响,影响了盐城南的重点生产设施,导致公司需要重新布局整个供应链,加大新产能的投入,逐步写入羽绒生产基地资产不具备环保、监管等优势。
  3. Nutrichem 受益于公司治理的变化。通过组织架构的转型,Nutrichem逐渐从以销售为主导的内部决策机制转变为以研发为主导的一体化决策机制。 Nutrichem 的研发专长终于可以直接为其收入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Nutrichem能够将研发价值完整、及时地转移到客户的供应链中。
  4. 颖泰生物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其持续的研发投资。颖泰生物从2020年开始坚持平均每年 2 亿人民币的投资。2020 年到 2021 年,颖泰生物对于研发投资接近 1 亿美元。以嘧菌酯工艺改进为例,除去人力资源成本和公司研发成本,颖泰生物持续投资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对于自身优势产品进行持续投资的笃定可以说是颖泰业绩增长的灵魂。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窥全貌”。意思是从事物的细节可以推导出全貌。在中国农药行业,Nutrichem是一个特例,但其经营成功的原因对整个中国农药行业(乃至中国化工行业)来说也是共通的。

1935年,日本学者 赤松要 首次提出“雁行范式”,指的是随着产业转移,一个产业在不同国家兴盛衰落的过程。这一理论被用来描述 20 世纪 70 年代东亚国家工业化的转移。当时,中国被描绘成一只跟风的鹅,它的 14 亿人口被描绘成一个拥有丰富、高素质和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力社会。这个理论最大的缺陷是忽视了中国社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在一个普遍重视教育的中国社会,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不仅热衷于增长知识,而且热衷于改善个人生活。一般劳动力经过跨国公司的质量控制培训后,甚至可以组装经过质量检验的德国品牌名车。

COVID-19疫情三年后,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点。中国正在逐步形成“科技型”社会。正如章小鱼在他的书中提到的 《技术与文明》 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全球经验最丰富、素质最高的劳动力供给,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最完整的产业链,从根本上将中国与其他“跟风鹅”区分开来。全世界都在问:中国这只“特立独行”的大雁将飞向何方?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将14亿人的劳动力价值转移到全球产业链中。而这种持续供应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工业化吸纳中国人口的能力使中国得以和平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财富的逐步积累,工业化和现代化同时将中国人民的生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传统上并非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中国的增长挑战比西方发达国家来得更早、更复杂。中国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转向“技术”社会,将带来另一种社会变革。从基础教育中更加注重基础科学到政府中技术官僚的主导地位,以及中国企业从单一制造转向 产业升级 在社会责任的背景下,这些有利因素将使中国的“可持续”增长更加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