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指数:农化企业如何在“雨中竞速”时超越竞争对手?

编者按:特约撰稿人 David Li 在其月刊中简要介绍了当前中国农用化学品市场上主要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价格趋势,详见 中国价格指数中提供了中国农用化学品市场上主要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的当前价格趋势快照。下面他还阐述了当全球植保行业处于逆境时,正是全球资源的合作与共享的关键时机,只有如此才能为农化企业赋能,“在雨中弯道超车”。

著名的巴西一级方程式赛车手埃尔顿·塞纳 (Ayrton Senna) 有一句名言:“你无法在晴天超过 15 辆赛车……但在下雨时你可以。”不利因素和风险的汇聚往往是机遇的前兆。在充满挑战的时期,逆境本身往往并不那么重要;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机会才是关键技能。

广告

2023年5月,美国进口草甘膦总量同比减少97.9%。 2023 年北美市场进口草铵膦同比减少 65.7%。北美灭生除草剂进口总量下降 45.2%。 5 月份北美对三种主要灭生性除草剂的需求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这种情况让本已低迷的市场更加感到一丝寒意。

北美市场五月的弱势需求也预示着北美农化产品库存消化仍然面临挑战。五月对于南美市场的需求来说为时尚早。南美洲市场尤其是巴西市场虽然对于农化产品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愿,但南美需求是否会在六月大规模启动则仍然存疑。面对着跨国公司对于渠道购买力的挤压,分销商在非专利原药采购中的“回旋”余地并不大。

根据 ICAMA近期公布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中国农药产品出口量相比2022年同期少幅下降至 66 万吨。这一数字与2021年一季度中国出口原药总量相近。但与之对应的,2023年一季度中国农药出口总金额与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63%。中国农药原药毛利正在无限接近于零。

热门文章
Kynetec:巴西生物制剂市场的发展动力

当然,产品价格不可能在需求低迷的情况下无限下跌。 2023年中国农药市场的复杂性远超从业者想象。高库存和农产品大宗产品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导致流通和消耗不畅。此外,到 2023 年秋季,北美的需求可能仍难以复苏。目前分销商的持续采购主要是在稀释2022年间采购的高价库存。南美洲虽然农户对于作物保护产品的消耗是积极的,但是渠道库存高位仍然是制约采购决策的关键因素。

在市场低迷时期,几乎所有的采购团队都在等待价格拐点的出现。不过,即使是拐点的到来,也不意味着大合同来了。正如我们今年早些时候预测的那样,跨国公司的订单分散和裁员正在成为新的现实。 2023年,价格不再是中国农药企业提振销量的关键因素。

目前中国草甘膦的毛利空间将近15%。黄磷价格最近有所走高。那么草甘膦价格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了呢?不同于很多草甘膦销售经理的观点,我们认为草甘膦的价格拐点仍然未到。黄磷价格走高主要是由于下游草甘膦需求不振,上游黄磷生产适度调整。黄磷价格走高更加说明了目前草甘膦市场的销售不顺。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近期持续贬值,这也从侧面降低了中国产原材料的美元价格。草甘膦这类大宗农化产品价格的下行还将继续。

与草甘膦销量预测相比,我们更相信“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映”这一经济学原理。如果我们没有看到需求方面的强劲支撑,那么价格就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轻易逆转。目前,中国市场草甘膦询价订单有所增加。原因可能更多是通过较低的价格为草甘膦制剂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提供更高的成本支持。如果必须有一个最佳的采购时机,那么现在采取行动和在 2023 年第四季度做出决定的风险水平将是相似的。这是因为如果采购团队的目标是在草甘膦毛利率为零的时刻进入市场,那么现在采购的风险仅为当前草甘膦价格的15%。在可控的采购风险水平下,任何时间点的计划都在可控范围内。

2023年整个中国农化行业的低迷在所难免。但现在是一些公司在“未雨绸缪”中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时刻。

最近科迪华 更新了其 2023 年研发管道 可持续创新将是科迪华未来研发发展的方向。减少非靶标风险、降低对环境影响、采用新颖的作用方式、降低对地下水的风险、专注于生物和天然产品以及降低田间应用剂量将是科迪华可持续未来的关键。

对于非专利原药来说,要达到所有这些特性将是非常困难的。通过我们的研发探索,中国创新团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或多个重叠创新领域,例如手性农药异构体的靶向合成以提高药效和降低剂量,开发创新制剂传导系统,利用特殊原材料来开发创新生物制品等。

全球仿制药企业与中国农药企业的“模块化创新”合作正在形成。早在2019年,我就首先提出了作物保护行业的“模块化创新”。跨国公司和全球化分销商内部创新研发资源有限,通过第三方合作引入外部创新资源将是企业的发展趋势,意在抢占更宽的市场护城河。外部引进创新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许可引进创新。另一种是投入资金,与开发商共同承担部分研发成本。全球化企业通过投资获得研发成果资产的部分所有权。通过这种模式,全球化的企业可以用少量的资本,撬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创新人才资源,最终产生共享的知识产权。

在全球植保行业逆境之际,只有全球资源的合作与共享,才能赋能农化企业,实现“未雨绸缪”。

隐藏图片